百名中外顶尖心脏病学家浦江之畔打太极共话心脏健康未来图景
时间: 2025-01-20 06:43:57 | 作者: 纽扣
product description
今天(6月29日)的陆家嘴滨江公园,一片蓝色的身影,一场特殊的晨练在此开启:近百位海内外心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学者集体打起太极拳,身体力行向市民传递心脏康复和健康运动的理念。
6月28日,来自全球的心脏病学巨擘齐聚上海,见证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(OCC)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(WCC)开幕,中外专家共话心脏健康未来图景。
东方心脏病学会议是上海市医学会、上海市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办的心血管领域年度盛会。太极公益活动已成功举办六届,成为会议的保留特色项目。今年恰逢OCC与世界心脏病学大会(WCC)同期召开,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心血管病专家齐聚上海,因此今年的太极拳队伍更为国际化。
太极拳,这一融合了中华民族深厚文化渊源的健康之道,以其独特的身心运动方式,让在场专家感受到中式心脏康复运动处方的独特魅力。
多项研究证实了太极拳的益处,比如练太极拳的降压效果优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,平均可降低收缩压8.4 mmHg;降血脂方面,长时间坚持太极拳锻炼,能改善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脂质代谢,减少靶器官病损的发生率,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应激性、适应性和耐受能力;太极拳可改善冠心病危险因素,提高自主神经功能和有氧运动能力,调节心理健康状态;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,可调节脂类代谢,增强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机制等。
如果说太极拳一顿健康早操,本年度的东方心脏病学会议是一道学术盛宴,全方面展现国内外心血管病学领域新技术、新理念及新进展。
伴随着星际穿越的主旋律,大会主席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以《泛血管与元宇宙——今日仰望星空,明日逐梦星辰》为题展望泛血管医学与元宇宙融合的未来。
葛均波院士首先谈到,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处在上升态势,从全世界看,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形式依然严峻,或许我们该突破学科边界,从更高层面重新审视心血管疾病。
基于临床观察,葛均波院士2015年与王拥军教授等一起在国内提出泛血管疾病的理念,期望能从整体上对此类疾病进行防控、治疗与管理。如果只从单一的专科方面出发,无异于盲人摸象,对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泛血管疾病的认识会存在偏差。
泛血管疾病累及全身,如果要进行更有效的干预与管理,需要更高效、精准的平台来连接患者与医生,人工智能+元宇宙的构架展示了全新的可能。葛均波院士展示了一个真实病例,AI模型显示其发生肥厚型心肌病的概率高达0.95,后续检查也验证这一结论。对于该类模型的应用,葛均波院士邀请世界心脏联盟科学委员会主席、OCC-WCC学术主席Thomas Gaziano教授与美国心脏病学会副主席Christopher Kramer教授分享观点。
Thomas Gaziano教授谈到,面对庞大的患者人数,心血管医师的数量不足,元宇宙能让优秀的医生服务更多患者。他指了指自己佩戴的领带,是心血管健康联盟(CCA)刚送给他的礼物,领带的英语单词为tie,同样有连接之意,正是这种连接、合作,让我们能直面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。
Christopher Kramer教授则指出,肥厚型心肌病当前诊断不足,大约只有1/6-1/5的患者得到诊断。AI技术的出现大幅度的提升了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。Christopher Kramer教授介绍了该团队开发的一项技术,在不需要MRI造影剂的情况下结合AI技术识别心脏疤痕,为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提供新契机。
开放、创新、合作是东方会的宗旨。此前,OCC进行了多次国内乃至亚洲首例手术转播,最新前沿技术在这个高端平台上展现。
葛均波院士在元宇宙中继续徜徉,介绍前不久全球首个光子CT在上海瑞金医院启用,不仅能测量冠脉狭窄的程度、评估冠脉斑块的性质,还能观察斑块有无炎症反应,对病变作出更精准的评估。
结合元宇宙发展,此类技术对医生诊疗疾病的方式会产生怎样的改变?对此,世界心脏联盟候任主席Jagat Narula教授表示,对于疾病的诊断以及患者的管理需要更精细。如果元宇宙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,或许我们大家可以精准地干预病变,让患者知道现在可以跑步还是走路,元宇宙具有巨大的潜力让我们完成这一目标。
葛均波院士联袂5位国际心脏病学专家呼吁,希望心血管医师积极拥抱未来,拥抱科技带来的获益,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与管理。
来自世界心脏联盟理事会成员以及各委员会委员,各国际组织国际学会/协会成员,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、委员,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共同见证东方会的开启。